咨询热线
400-123-4567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和“1310”具体部署,落实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较好完成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6万亿元、增长6.0%,增速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2.8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元、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万亿元、增长7.8%。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增长5.9%,其中:出口增长12.5%,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2%,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76.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2.4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居全国城市第二。
——科技创新成果振奋人心。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华为高端手机重返市场,体外膜肺氧合仪、核磁共振设备实现国产化。两项创新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0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前海累计8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民意速办、跨境数据交易、二三产业混合用地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出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实际利用外资626.2亿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倍。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7.8%、提升5.7个百分点,居超大城市首位。笔架山体育公园、翠湖文体公园、盐田云海公园等30个公园建成开放。地铁8号线开通至大小梅沙,地铁运营里程达567.1公里,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五期工程。有效应对“苏拉”等台风和“9·7”极端特大暴雨。加快筹建国际红树林中心。
——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九大类民生支出3310亿元,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新增就业19.7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托位1.6万个。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等10个重大医疗项目,新增床位5500张。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供应分配10.3万套(间)。建成开放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
(一)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出台实施深圳民营经济“20条”、降造业企业成本“20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33条”等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干部助企行”“我帮企业找市场”等行动,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808.3亿元、办理出口退税1582.6亿元。商事主体达422.6万户,新登记56.5万户、增长26.4%,其中:个体工商户增长44.0%、企业增长14.7%。新增“个转企”3582家、“小升规”172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独角兽企业6家。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工业投资2338.3亿元、增长4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23.6%。基础设施投资2069.8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223.0亿元、增长8.6%。重点片区投资3056.1亿元、增长18.4%。利用地方政府债券702.6亿元,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0亿元,扩募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16.6亿元。盘活市区两级政府资产超100亿元。消费潜能持续释放。出台促消费“21条”,新能源汽车、通讯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45.9%、19.4%,网络零售额增长26.1%,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4.3%、14.9%。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8家。建成开业前海山姆、龙华开市客等商业项目,加快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商业街区建设。携手香港举办首届“港·潮流”购物节,深港融合消费成为新亮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4.4%、占进出口总额53.6%。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0.0%、总额1347.7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75.2%、总额超3000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3%,全国首个RCEP农业贸易合作中心落户深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增长33.9%。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6个,新增总部企业50家,新设外资企业8002家、增长86.6%、占全国14.9%。新增商贸实体实现批发零售额和进出口额增量“双千亿”。深圳创投日、产业投资人大会签约基金规模超1800亿元。全球投资者更加看好深圳,更多优质企业、项目、资本选择深圳、投资深圳。
(二)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智能手机、显示器、平板电脑产量分别增长10.2%、16.2%、24.2%。制定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18条”,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实现整车下线条”,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发布41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实施低空经济“20条”,推动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万架次、居全国第一。新设立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7支产业引导基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实施“四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意见,新增3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4.0%,建成投产重投天科半导体、礼鼎载板及封装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新开工5个百亿元级、10个30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深圳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增“5G+工业互联网”项目76个。加快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供应工业用地5.7平方公里,新开工75个“工业上楼”项目、完成投资351.0亿元。加快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规上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增长12.5%,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4%,深圳在中国软件名城评估中位列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保持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深圳企业境内IPO募资总额282.6亿元、居全国第二。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8家、风投创投机构1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资金进入风投创投。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等系列高水平展会,展览面积103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倍。物流业增加值增长6.0%,深圳获批建设融合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为一体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21个学科新进入ESI排名前1%,全市高校148门课程实现互选,X9高校院所联盟影响力不断扩大。建成投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工建设深圳海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深圳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深圳获评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4枚金牌。新增优质中小学教育集团25个,新增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项、居全国第三。中小学体育赛事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90.1%,开设晚托服务幼儿园占比提升至52.0%。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方案,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总量居全国第一。实施170个“深研”重点项目,开展312个技术攻关项目,深圳科研机构牵头成功绘制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EDA等软件国产化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圳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获中国专利奖97项,牵头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19项、国家和行业标准632项。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合成生物、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设施,开工建设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大科学设施。去筹设立深圳医学科学院。获批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国际量子研究院,量子纠错、量子计算等研究实现新突破。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中小试基地23个。人才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出台《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2人。新增高水平创新团队31个、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6.4万人年、增长7.1%。深圳科学家获评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2人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7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零一学院选拔195名学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长期培养,科创学院成功孵化3家创业企业。
(四)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港澳合作更加紧密。健全深港、深澳合作机制,新签署教育、科技、法律、青年、医疗等合作协议,新推出便利港澳居民来深旅游、消费、商务活动等28项服务措施,引进香港特区政府“智方便”服务平台。深港口岸全面恢复通关,日均通关42.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78.4万人次,莲塘口岸启用旅检功能,开通深澳直通客运专线。出台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新孵化港澳创业项目243个。携手香港在东盟、欧洲、北美等地联合举办投资推介活动。前海开发开放活力迸发。国家部委支持前海实施“金融30条”“海关18条”“海事18条”。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0%,加快建设海洋新城、前海石公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深港智汇产业园等项目。成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筹)。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引进落地151家全球头部服务商。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增加到22类。深圳国际仲裁院全年化解商事纠纷金额1419.9亿元、保持全球前列。河套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制定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先行先试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政策,开展便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科汇通”试点,新引进中国一汽大湾区研究院、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30家高端科研机构,成立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新增高品质科研空间30万平方米,建成运营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工建设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强化。《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加快建设穗莞深城际南延段、深惠城际、深汕铁路等工程。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加强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帮扶协作和惠州3县产业协作,累计选派480名干部参与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施帮扶协作项目53个,建成启用省“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福田区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深汕红罗村等10个村(社区)入选典型村,乡村振兴考核连续3年获得省优秀档次。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放宽市场准入24条措施取得新进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稳步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和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排名全国第二,深投控公司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全国7家地方国企名单。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64.9亿元、居全国第一。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额11.5亿元。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拍卖,碳市场配额流转率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全面实施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深圳—民意速办”实现“一张工单跟到底”,诉求服务像网购一样全过程可视可溯。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实施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个工作方案”,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出台全国首个推进企业合规建设实施意见和地方标准,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新增“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30项、“免申即享”事项159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8.6%,可通过电子证照办理事项超90%,“i深圳”上线种外语服务版本,深圳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五连冠”。制造业贷款增长33.6%、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长25.9%、绿色贷款增长41.3%。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2.4%、规模居全国第一,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3.4万户。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深圳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6.2%,新开通及加密深圳至伦敦、墨西哥城等55条国际航空客运、货运航线个组合港和内陆港,深圳港货物吞吐量增长5.2%,集装箱吞吐量2988万标箱、单箱货值增长6.0%。大鹏LNG走廊累计接卸量达1.2亿吨,稳居全国第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交易额1302.6亿元、增长64.2%,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交易额549.8亿元,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交易额25.9亿元。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访深圳,中欧蓝色伙伴关系论坛、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亚太能源监管论坛、“看中国听世界”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
(六)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深入实施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完善“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新建改造绿道365公里、碧道101公里,全线贯通环西丽湖碧道,新洲红树碧道等3个项目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累计建成远足径420公里、滨海骑行道140公里。开工建设东涌—大雁顶—七娘山生态修复等项目。莲花山、笔架山、梅林山、银湖山、中心公园实现“五园连通”。铁仔山观海台、塘朗山极目阁等首批20个城市第六立面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完工并取得良好效果。枢纽功能更加完善。新设城市候机楼3座、总数达25座。机场旅客吞吐量5273万人次、增长144.5%,国内航线旅客量居全国第二,单日航班最高1235架次、往返京沪日均238架次。建成投用宝安综合港区一期,加快建设深圳机场三跑道。建成通车黄木岗下沉隧道、盐港东立交、聚龙路、深汕通港大道、东部过境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开工建设鹏坝通道、外环高速三期、107国道市政化改造等项目。打通断头路37条,新改建非机动车道432公里,新增停车位24.3万个。优化调整公交线号线个地铁项目。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段建成通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投用坝光水厂、龙岗中心城水厂改扩建等项目,新增供水能力14万立方米/日。新改扩建22个变电站,累计建成福田中心区、环深圳湾等10个高品质供电引领区。建成投用深汕500千伏、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整治易涝点18处。出台全国首部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管理地方标准。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9.4批次/千人、居全国第一,新增“圳品”681个。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实施极速宽带、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计划。开展公共无线局域网综合品质提升行动,新增无线万个、光传送网节点1653个、物联感知终端166.0万个,率先部署5G-A网络试点,新增千兆光纤宽带家庭用户85.0万户。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成既有公共建筑精细化建模超6000栋,上线项,新推出数字孪生应用场景30个。上线公共智慧停车平台,接入停车位53.3万个。
(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深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臭氧年均浓度下降10.9%,PM2.5年均浓度17.6微克/立方米。完成公共领域车辆、作业机械清洁化替代357台,淘汰国三以下老旧车6.1万辆。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67.9%。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行动,完成重点工业企业深度治理117家,实行原辅料替代50家,全面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管理。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2%,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水体优良比例达73.9%、提高6.3个百分点。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浓度下降14.1%。开工建设4座水质净化厂,新建、修复污水管网118公里,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4080个,污水集中收集率84.7%,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76.0%。完成龙华河、福海河等49个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8.7%,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厂、妈湾电厂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6.1万个、累计28.7万个,建成投用超级快充站161座、车网互动站70座、综合能源补给站30座。建成运行全球首个光储充放一张网和虚拟电厂管理平台2.0,实时可调负荷达50万千瓦。面向全球发布数字能源白皮书。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深圳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新增绿色建筑2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2380万平方米,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68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绿色供应链3家,获评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200吨/日、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能力616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8.5%,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30.9%。大鹏新区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典型案例。
(八)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习致信祝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覆盖,深圳入选全国城市网络文明典型案例城市。2个村(社区)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3个社区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志愿者之城,注册志愿者总数超381万。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百姓书房”为市民群众阅读“点亮一盏24小时的灯”。6部深圳原创文艺精品获华表奖、荷花奖、白玉兰奖。深圳作家获评雨果奖。舞剧《咏春》广受好评。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深圳设计周、“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影响力不断扩大。深圳读书月、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吾城吾歌”民谣歌汇、警营开放日等活动广受欢迎。首届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海峡两岸港口城市论坛、深圳文化遗产月成功举办,获批设立2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三连冠”。盐田区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圳运动员在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法网公开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中国高尔夫公开赛、国际团结杯篮球赛、国际职业公路自行车赛等顶级体育赛事,全新线路深圳马拉松尽显山海魅力、科技时尚。市体育运动学校等3所学校获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新建都市型、楼宇型体育场地205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新接入“开放共享、一键预约”体育场馆345所、累计1930所,全年参与人次达1451万、增长143.1%。文旅融合亮点纷呈。开业运营10家国际品牌酒店。开工建设金沙湾国际乐园。深圳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挂牌运营。推出全国首条都市潮流低空游路线条工业旅游、深港联游等精品路线,“湾区海上游”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大鹏西涌社区获评全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南头古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年接待游客1.7亿人次、增长66.9%,实现旅游收入2381亿元、增长105.0%。
(九)持续提高民生事业发展质量。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新增社康机构45家。9家医院进入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同类十强,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引进5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与北京天坛医院开展合作办医。深圳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等6项就医便民措施,72家医院实现114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推出“深圳惠民保”,理赔超3万人次、近1.2亿元,报销覆盖庞贝病等罕见病高价自费特效药。取消医保个人账户使用门槛线,全面实现医院、社康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住院费用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90.7%,居全国前列。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等13个项目。加快实现住有宜居。供应居住用地3.05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300万平方米。实施百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新开工126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稳妥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实施首批40个城中村统筹规划和整治提升试点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30个、加装电梯388台。完成308个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和30万套住宅电气安全改造,供电容量提升65.0%,电气火灾事故下降33.4%。新建改造市政燃气管道258公里,完成“瓶改管”120.4万户。新改造65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创建758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推动出台居民生活用水电燃气价格管理若干规定,依法对城中村水电燃气违规加价乱象开展全面整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20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1413元/月。完成市妇儿大厦升级改造,举办首届儿童友好博览会。完成1.0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罗湖区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出台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实施方案。锦绣工坊获评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基地。累计建成“暖蜂驿站”806个、“司机之家”61个、职工服务中心(站)82家、工会大食堂34家,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暖心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信访矛盾一次性化解率提升至98.0%,光明区连续2年获评全国信访示范区,龙华区“多调联动、精智解纷”改革做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预付式消费行为监管,1462个商家开展预付式经营数字人民币应用。深圳获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连续2年在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排名第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7.9%、死亡人数下降15.3%,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下降10.0%,刑事治安总警情下降16.1%。深入开展“关爱行动”,公益慈善蔚然成风,爱心之光闪耀鹏城。深化对口帮扶协作。扎实推进援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投入各类帮扶协作财政资金54.1亿元,深圳与喀什、林芝实现直航,在对口地区建成5个深圳精品展销中心。深圳消费帮扶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在国家粤桂协作考核中实现“六连冠”,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开展“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勇当改革开放尖兵”学习讨论,用心用情用力办好1万余件“民生微实事”,持续整治窨井盖安全隐患、道路坑洼、噪声异味等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11件法规草案,办理841件市人大代表建议、548件市政协提案。制定12项政府规章,推出包容柔性执法减免责清单事项1932项,发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白皮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持续改进政风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廉政风险防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纠治、官僚主义,坚决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7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此外,档案、民族、宗教、侨务、双拥、国防动员、气象、人防、打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深圳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这里,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深单位,向驻深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深圳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和挑战。一是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市场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二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还需聚力攻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前瞻性和统筹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需提高。四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需加大力度,医疗卫生、托育服务、住房保障等工作与市民群众期待和先行示范要求还有差距。五是超大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有待提高。我们必须直面问题,采取更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深圳最大程度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圳要坚定扛起习、党中央赋予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主要矛盾、破瓶颈制约、重前瞻布局,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
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深圳实际,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出台并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完善企业信用、公平竞争、产权保护、个人破产等领域制度。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交易规则制度创新,积极推动基础电信业务、电子处方中心等放宽市场准入事项落地落实。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人制改革。争创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争创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在低空空域管理、飞行规则标准和适航审定等方面先行先试,新增无人机航线条。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市场化、功能化,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四医联动”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医教研产”融合发展,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救治一体化的世界级医疗卫生高地。推进地面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事业财政补贴机制改革。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要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努力在新起点上闯新路、创新业、开新局。
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制定实施前海总体发展规划专项推进方案,提升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深港智汇产业园、前海博物馆等项目,开工建设深港国际服务城、深港广场,打造融资租赁、供应链、国际咨询、财税服务等“6+6”集聚区,新引进全球头部服务商50家。高质量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推动税收优惠、“白名单”管理、分线管理等政策落地,加快建设新皇岗口岸,支持深港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打造国际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试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建成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供给优质科研、产业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港澳及国际优势学科科研项目10个以上,新增高端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高水平科研团队20个以上。高标准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积极推进沙头角口岸及配套商业空间改造升级。
推动湾区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南澳口岸规划建设,改造提升罗湖口岸片区,在莲塘口岸探索实施合作查验新模式,加快建设智慧口岸。深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建设,拓展消费、旅游、医疗、教育等跨境支付试点应用场景。推动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落地。联动香港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高水平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持续提升港澳居民在深注册执业、商事登记、就业创业、医疗教育、交通出行等便利化水平。
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空港综合保税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400亿美元。打造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数字贸易进出口额达600亿美元。拓展中间品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实施进口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大宗能源、农产品等重点商品进口。持续做大做强五大交易平台,全年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交易额1500亿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交易额800亿元、数据交易所交易额100亿元、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交易额30亿元、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额20亿元以上。
(二)牢牢扭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标杆。实施数智赋能工程,全面落实“技改18条”,推广“5G+工业互联网”“AI+智能制造”,打造2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无人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施绿色示范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数据中心、5G基站等节能改造,开展100个园区光储超充和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应用,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新增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20家以上。实施融合增效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计量认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水平,加快研发服务、工程设计、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创新集聚发展,推进服务型制造综合发展,新增5个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突出市场化专业化,持续办好高交会、文博会等高水平展会,以及国际数字能源展、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展会,全年展览面积超1200万平方米。
增强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实施战新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工程,滚动完善提升“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制定出台规划政策2.0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0%以上,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实施工业投资提速提质工程,建成投产方正微半导体基地、华润微电子12英寸生产线、欣旺达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德方纳米新型储能等项目,新开工建设2个以上百亿元级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5.0%以上。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聚焦高端制造设备、核心基础软件、关键零部件、先进材料和生产工艺等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开展25个产业基础再造、10个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积极推进国产工业软件规模化应用,打造线上工业技术研究院。实体经济是发展之本,制造业是强市之基,我们要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冲在前、走在先,站上全球科技产业发展之巅。
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深圳制造”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优质高值的产品矩阵,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细分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布局。实施产业纵深拓展工程,着眼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工业出海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支持企业在海外布局创新中心、生产基地、仓储基地、营销网络,整合友好城市、友好港口、商会协会、经贸代表处等资源,加强信用保险、出口信贷、跨境结算、涉外法律等服务,引导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支持企业应对不合理贸易限制和知识产权纠纷,办好一批海外精品展会,扩大深圳优势工业品、时尚消费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我们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新蓝海”,让更多“深圳创造”享誉全球。
构建最优企业服务体系。实施企业服务提效工程,强化全周期、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完善“深i企”平台功能,推动惠企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建设“虚拟园区”,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贷款、用工用能、要素保障、应用场景等需求,持续做好全要素保供稳价降成本。实施产业空间保障工程,积极推动宝安燕罗、坪山高新南等20个集中连片先进制造业园区土地整备,实施100个以上老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新整备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供应2.5平方公里,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1000万平方米,加快制定“工业上楼”产业专项指引。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骨干型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普惠支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1000家,新增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兴则经济兴,我们要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多在精准服务上做加法、在办事审批上做减法,让企业办事像“一键导航”一样高效便捷。
(三)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教育“四个体系”,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引进一批名师名校长,逐步配齐配强教研员队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开展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监测试点。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推动“科教研产用”协同融合发展。深化高水平合作办学,扩大研究生、留学生规模。推动深圳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建成招生。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学科,高效统筹医学、法学等学科建设,新增1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推动国产原创技术进教材、进课堂。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学校,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加快实施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新增优质中小学教育集团15个,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3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个,加快打造一流特色高中,建成投用深汕高中园。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科教、体教、艺教、卫教深度融合,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劳动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要下更大力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家长为孩子上好学“少揪心”、为孩子读好书“少烦心”,让孩子在学校“更开心”。
完善新型制深圳路径。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构建与科技自立自强相匹配的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投用脑解析与脑模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系统、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建设自由电子激光等项目,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规划建设精准医学影像等装置,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建成投用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培育一批贯通创新链、产业链的新型研发机构,零一学院新增拔尖创新学员175名,科创学院新培养创业学员70名、孵化项目15个以上。聚焦“四个面向”,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任务导向、有组织、大规模的重大科技攻关,组织开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间技术、光载信息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150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巩固提升“6个90%”创新优势,完善支持企业长期投入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推动高新区新一轮扩容提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20个。我们要坚定自立自强的必胜信心,甩掉“卡脖子”的手,突破“小院高墙”封锁,锻造科技创新“硬核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实施“三个更加”人才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进一步形成高端科创人才集聚效应,增强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实施顶尖人才、企业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等汇聚项目,完善海外引才支持体系,继续办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人才日等活动。“不问出身”培养人才,实施杰出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培养专项,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从初高中到本科的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不求所有”开发人才,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化国际职称视同认可改革,提升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化水平,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稳定保持在36万人年以上。“不遗余力”服务人才,完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才“申办无忧、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在深圳这座创造奇迹的城市,尽享礼遇、尽情逐梦、尽展才华,竞相绽放精彩人生。
打造高质量投资高地。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强重大项目储备,谋划启动一批衔接“十四五”和“十五五”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0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加快大空港会展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笋岗—清水河片区、九龙山数字城、坂雪岗科技城、盐田港产城融合发展区、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成重点片区投资3300亿元以上。以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和城市老旧资源。用足用好多元化融资工具,发行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80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亿元、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100亿元,盘活市区两级政府资产100亿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继续办好全球招商大会,加强定点招商、出海招商、链主招商、以商招商,引进更多优势产业、优质资本和标志性项目。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高科技企业、前海湾现代服务业、北站数字经济、九围国际总部、光明湖生命科技等10大类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培育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600亿元以上。
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大宗消费,扩大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领域高品质服务供给,发展直播电商、视频购物等消费新模式,加快时装、钟表、眼镜、家具、黄金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办好“深圳—米兰双城时尚周”等活动,扩大时尚消费。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高水平建设罗湖、福田中心区、深圳湾、空港会展、前海湾等世界级商圈,加快规划建设东部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升东门、华强北等步行街业态发展能级,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办好“深圳购物季”等各类促消费活动,提升糖酒会、食博会、茶博会、家博会等展会规模和影响力,大力支持外贸优品拓内销。用好“欧亚六国免签”、“23国互免”、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新增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50家。
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积极推进海陆空铁多式联运,加快建设平湖南国际综合物流枢纽等项目,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地铁物流、低空物流等新型城市物流,集约建设高标仓、智慧仓等现代仓储设施,培育集聚一批渠道型、管理型现代供应链企业,物流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打造香蜜湖、深圳湾、前海湾等国际风投创投集聚区,新设立低空经济等产业基金,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10家以上,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0万家以上,新增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超8000亿元。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推动平台经济有序竞争创新发展,培育壮大电商平台企业,新增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300亿元。积极推动批发零售与工业、外贸协同融合发展。
(五)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推动全市域协调均衡一体化发展。科学优化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分步骤有序实施低效用地盘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完善提升一整套适合超大城市、超高密度、超大流量特点的城市总规、片区控规和完整社区、单体建筑设计导则。立足各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重大产业布局,强化区域错位发展、协同融合。加大优质资源向原特区外和东部地区倾斜力度,规划建设光明中心区、龙华梅林关、龙岗东部中心区、坪山中心区、大鹏环龙岐湾等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深圳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升级改造。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提级跨越发展,深入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高水平建设深汕智造城、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等项目,推动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尽快达产满产,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驱动器。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向发展海洋经济要纵深。巩固提升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加快建设盐田港东作业区、平盐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规划建设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小漠国际物流港二期及疏港铁路等项目,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050万标箱。加快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统筹推进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开展高技术船舶、深海采矿、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高水平建设海洋新城、大铲湾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蛇口国际海洋城、盐田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改造升级蛇口渔港,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滨海旅游、邮轮游艇等产业。积极推动设立国际海洋发展银行。深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工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海洋岸线生态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让市民更好享受碧海蓝天、阳光沙滩。
服务全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着眼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长远可持续,有序构建“飞地经济”体系。开展新型省内对口帮扶协作,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共兴、要素共用、服务共融。积极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强化深莞惠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加快建设深江铁路、深大城际等工程,规划建设深南高铁、广深第二高铁等项目。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与中山、江门等产业合作,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深入推进援疆工作,认真落实与广西百色、河池、南宁、桂林东西部协作任务,做好与哈尔滨、赣州对口合作,加快深哈产业园、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新增3个深圳精品展销中心。
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增生态修复面积14.6平方公里,争创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植物园。完善“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加快贯通15个生态廊道,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打造40条特色步道、特色林荫道,新建改造绿道300公里、碧道150公里,让踏绿穿林、溯溪环湖成为市民绿色休闲新风尚。建成前海双界河、桂湾河景观桥,贯通西湾至前湾滨海骑行道。新建改造公园30个,推进尖岗山、碧海湾公园等宝安“八园连通”和东湖、洪湖公园等罗湖“八园连通”。加快实施30个城市第六立面改造提升项目。优化背街小巷环境。完成2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和400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项目。加大停车资源开放共享,新增停车位15.0万个以上。深入开展机场、口岸、高铁站、学校、大型医院、重点商圈、热门景点等的交通综合治理,让市民出行更畅通,路上节约一刻钟,排队少等十分钟,心情舒畅又轻松。
打造高效畅联的枢纽城市。加快建设深圳机场三跑道、龙华樟坑径直升机场等项目,新增国际及地区航空客运货运航线条以上,机场旅客吞吐量超5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增长6.0%。加快建设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西丽高铁枢纽、深汕枢纽等项目。高标准建设15号线个地铁项目,新开工建设19号线条地铁。建成通车妈湾跨海通道、春风隧道、沿江高速二期、滨海大道深超总基地段,加快推进机荷高速改扩建、侨城东路北延和龙大、盐坝高速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罗沙路改扩建、沙河东路北延等项目。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400公里,打通断头路20条,完善新建道路移交管养机制。强化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线路协同,提升全市公交系统运营效率。
打造基础牢固的韧性城市。加快建设罗田—铁岗水库、公明—清林径水库等连通工程,开工建设4座水厂。推进河道清淤、海堤新建及提标改造。提高极端天气精准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开工建设深汕气象观测基地。建成投产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光明燃机电厂、东部电厂二期,加快建设粤东电力送深第二通道,积极推动红海湾海上风电登陆深汕、中海油深圳电厂升级改造、藏东南清洁电送深圳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低洼地区供配电设施达标迁改,打造毫秒级复电的高可靠性坚强局部电网。健全多气源供气渠道,建成国家管网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加快建设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工程,实现平湖调压站至前湾电厂高压天然气管线降压运行,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25万户。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成西部粮库、宝安粮库二期工程。
打造先锋示范的智慧城市。加快建设极速宽带先锋城市,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推动超大人流区域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宽带网络全覆盖,推广智能交通等领域5G-A应用,加快建设无线政务专网、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建改造5G基站8000个,新增千兆光纤宽带家庭用户100万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推动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国家级人工智能训练场落地,建设全市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新增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场景应用10个。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先锋城市,持续优化升级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新增气象灾害影响、电梯运行监管、玻璃幕墙安全等30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深化“一数一源一标准”治理,建设全市一体化公共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数据共享利用水平。
(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圳样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提高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完成100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和原辅材料替代,全面禁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15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指标稳步进入下降通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7.0%以上并提升达优率。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施工设备,完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加快建设4座水质净化厂,新建、修复污水管网50公里,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2400个以上,持续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并稳定保持在85.0%以上,力争地表水质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到优良以上标准,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水体优良比例提升至75.0%以上。开展深圳湾水环境提质攻坚行动,推动西部海域水质稳步实现四类及以上。以群众实际感受和最终满意为导向,持续整治噪声、异味、光污染等问题,打造“宁静城市”。
建设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构建广泛覆盖、均衡合理、安全高效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完善超充设施建设管理标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加快推广光储超充、车网互动应用,新建充电桩5万个、综合能源补给站10座,力争超充站达1000座,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数量,公共充电桩车桩比满足市民群众需求并逐步实现车网互动全覆盖,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一杯咖啡、满电出发”。完善提升光储充放一张网,有序推动全市分布式能源电力设施资源全量接入,建设虚拟电厂管理平台3.0、实时可调负荷提升至75万千瓦,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构建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持续提升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成套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含深度”和国际竞争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开展碳达峰试点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全面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和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0万千瓦、气电装机18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80.0%。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光明、龙华、深汕能源生态园,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新推广新能源汽车12.0万辆以上,清洁化替代公共领域车辆、作业机械250台以上,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构建现代工程设计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广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光伏建筑一体化,新增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4000万平方米。完善绿电绿证交易服务体系,健全碳足迹标识认证和碳标签制度,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应用,持续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继续办好“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绿色低碳靠大家,每人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多一点垃圾分类,少一点资源浪费,绿色生活就会成风化俗,双碳发展就会成势见效。
(八)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积极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刻把握“两个结合”这个最宝,持续深入开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改革开放史迹研究保护利用,加快马峦山古村等活化利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深入推进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和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建设,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书城湾区城、深圳湾文化广场,加快建设深圳博物馆新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歌剧院。持续开展“文艺攀峰计划”,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主题,推出更多演绎时代精彩、镌刻特区印记的扛鼎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举办幸福生活节、公园音乐会、公益艺术展、非遗在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更多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书香社会,持续打造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壮大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数字文化资源集聚区,发展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主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交往,立体全面开展城市综合营销,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深圳故事。我们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丰富城市“精神粮仓”,让市民身边有更多“诗和远方”,让深圳更有文化亲和力、感染力。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精心做好全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赛事筹备工作,办好深圳十一运会。高水平举办中国杯帆船赛、全国游泳冠军赛、深圳马拉松,打造“深圳100”越野赛、国际滨海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户外精品赛事。建成市体育中心、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深圳湾体育中心改造提升等项目,开工建设国羽训练基地项目。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大力推广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智力运动、电子竞技、无人机等新兴时尚项目。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一批便民利动设施,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基本建成“10分钟健身圈”。继续推进全市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扩面提质。
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高标准编制旅游综合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世界级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突出文商旅产融合,高品质建设东部国际旅游度假区、环深滨海黄金旅游带,推出更多都市旅游精品线路和IP项目,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建成开放小梅沙海洋世界,加快建设乐高乐园、冰雪世界、东部华侨城升级改造等项目,引进10家国际高端品牌酒店,发展度假、康养、疗愈、亲子等多种形态主题酒店和特色民宿。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培育研学、邮轮、低空观光等旅游新业态,推广运用数字人、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出一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利用城市公园、草坪广场、海滨沙滩等开放空间打造创意市集、露营休闲区。我们要充分发挥深圳山海连城、科技时尚、改革开放的独特优势,提升深圳旅游美誉度,让四面八方的游客为之向往、纷至沓来。
(九)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
高水平建设健康深圳。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盐田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建成市大鹏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等项目,新增床位8000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新增2个以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加快建设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0家研究型医院。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社康机构35家以上、全科医生500名以上。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不仅要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要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更健康。
加快实施“三大工程”。统筹考虑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层次住房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功能优化和轨道交通建设,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便捷化、可负担、全智能”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万套(间)、供应分配6.5万套(间),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工薪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拆、治、兴”并举,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快实施60个城中村分类改造项目,完成10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物业管理服务品质。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补齐应急设施短板,确保平时用得着、急时用得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加大市场主体纾困扩岗支持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服务,新增就业18万人,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创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新增长者服务中心(站)23家,发展银发经济。加强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体系,打造群众“家门口”一站式惠民综合体。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托位2.2万个,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儿童是社会的希望,青年是城市的未来,我们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让深圳永远朝气蓬勃、永葆无限活力。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预防调处机制。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和协商共治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开展城中村水电气违规加价问题整治。全面加强预付式消费行为监管,让市民消费放心无忧。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挥安心驿站、“12355”热线等作用,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服务和危机干预,点亮一盏心灯、温暖一座城市。
筑牢城市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常态长效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深圳。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施工设备。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构建以本质安全为导向的公共安全源头治理机制,加强道路交通、燃气、消防、特种设备、建筑施工、高层建筑、自建房、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风险整治,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化管理,完成充换电设施安全化、标准化改造。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让市民群众吃得安心放心、用药安全有效。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都是市民群众牵肠挂肚的大事,我们要努力办实办细办好,让城市发展不仅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建设一流法治政府。践行习法治思想,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编制市政府规章五年规划,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恪守为民服务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可感可知,健全民意速办工作机制,完善群众诉求服务圈,多为企业和市民办实事、解难题、优服务,努力做到每件诉求真办结、真满意,经得起市民日复一日的检验。强化整体政府意识,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推进监管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推动更多事项“一次办”“集成办”“免申办”“不见面办”。
深化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决纠治、官僚主义,大兴调查研究。坚持过紧日子,牢固树立“大财政、大资产、大预算”和“精明财政”理念,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持续抓好巡视、巡察等发现问题整改,高质量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定不移把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
提高创造性执行效能。主动更新知识观念,加强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环球360、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振奋干事创业精气神,勇当新时代“拓荒牛”,始终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坚决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各位代表!团结凝聚力量,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真抓实干、追求卓越,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深圳新的更大贡献!环球360环球360环球360环球360